|
2022年科普中國智庫論壇暨第二十九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在京舉辦时间:2022-12-07 17:18 9月29日,以“融合賦能·變革轉型 構建大科普新格局”為主題的2022年科普中國智庫論壇暨第二十九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下稱論壇)在京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中國科協專職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名譽主任郎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李培根出席論壇。 韓啟德表示,科學普及是一項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工作,構建社會化協同、數字化傳播、標準化建設和國際化合作的新時代科普生態也已成為科普領域的共識?破談撟魇强破展ぷ鞯脑搭^活水,是公眾獲取科技知識、涵養科學精神、豐富精神文化食糧的重要源泉,對于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夯實社會文明進步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他建議,科普創作要著力弘揚科學精神,在創作過程中將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串聯起來,并對科學抱有敬畏之心;保持多元性,提倡包容精神,鼓勵各種觀點、各種風格、各種形式同時存在,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營造寬松的創新環境,形成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同時,還應通過加強科普評論工作、推動和規范市場機制、充分利用新技術、發揮科普作家協會的引領作用等途徑進一步繁榮我國科普創作。 論壇邀請熱心科普且擁有豐富科普理論研究及實踐經驗的院士專家,圍繞推動科普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和構建大科普格局作主題報告。 郎景和作題為《科學普及是醫生的職責》的報告,提出醫學科普是醫生的必行職責和必備能力,倡導把科普視為醫生的責任和工作的一部分。他表示,醫學科普從民生民意、疾病防治、健康管理、醫學本源角度而言都影響深遠,應通過言傳身教、科學引導和融入人文情懷等途徑增強醫學科普能力。 李培根作題為《數字時代的變與化》的報告,圍繞數字時代企業的興與衰、數字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變化等方面,介紹了數字技術發展過程中產業的逐步演化。他表示,無論技術如何發展,我們都不能丟失人存在的根本意義,面對數字化社會,我們既要“擁抱數字化”,也要實現人的存在與數字存在的融合,構建安全、有意義的安身之所。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王挺在報告中對日前印發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進行解讀。他表示,要把握發展大勢,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意見》的深遠重大意義。要把握科普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內涵,全面落實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加強科普能力建設,落實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協同發展,發揮科普在終身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作用,以高質量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為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科學根基。 中國地質博物館二級研究員劉樹臣,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李成才,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任定成,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原副主任閃淳昌等專家學者結合自身研究領域及工作實踐,圍繞科普在生態文明建設、影視傳播、應急管理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等主題作報告并分享觀點,深入探討科普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的深度融合發展及新時代新要求下的科普形式手段創新舉措。 論壇開幕式上發布了“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金獎及特別獎作品頒獎。本次評獎活動共評選出科普圖書類特別獎、科普影視動畫類特別獎和青年短篇科普佳作類獎項總計76種(篇)。 同時,論壇上還發布了《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2022)》《科學教育研究手冊》和《融媒體科技傳播實踐研究》等科普中國智庫2022年度重要智庫成果及科普中國智庫2022年6個專題活動的成果總結,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科普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報告,為推動高端科普智庫在科學決策、科普高質量發展、強化輿論引導等方面的核心引領和服務提供理論支撐。 論壇由中國科普研究所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 中國科普研究所供稿 |